-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-
就醫(yī)助手
“我一直在疑惑為什么我抑郁了會感覺不到饑餓呢?”這是一位中度抑郁癥患者的自述,帶著這個謎團,本次我將以這篇科普來告訴大家答案。在大眾認知里,抑郁癥常被視為情緒層面的困擾,可實際上,它對身體機能有著多維度的影響,其中患者感覺不到餓就是一個較為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生理現(xiàn)象。
從生理機制來講,抑郁癥會引發(fā)神經(jīng)遞質失衡。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經(jīng)遞質在調節(jié)情緒的同時,也參與了食欲調控。血清素水平降低時,它不僅會加深抑郁情緒,還會干擾大腦對饑餓信號的正常接收和傳遞。下丘腦作為人體調節(jié)食欲的關鍵部位,在抑郁癥狀態(tài)下,會受到異常神經(jīng)信號干擾,導致食欲調節(jié)功能紊亂,使患者難以感知到饑餓。此外,抑郁癥患者體內(nèi)的激素水平也會發(fā)生變化,皮質醇等應激激素持續(xù)處于較高水平,長期應激狀態(tài)就會抑制食欲。
從心理角度分析,抑郁癥帶來的持續(xù)性情緒低落、焦慮和消極思維,讓患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負面情緒上,對身體發(fā)出的饑餓信號變得麻木。比如,患者可能滿腦子都是自我否定、對未來的絕望,無暇顧及身體需求。同時,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礙,睡眠不足或質量差會進一步影響食欲調節(jié)激素,使得饑餓感愈發(fā)難以被察覺。
對于感覺不到餓的抑郁癥患者,合理的飲食指導至關重要。首先,規(guī)律進食時間很關鍵,即便沒有饑餓感,也應設定固定的用餐時間,如早餐7 - 8點、午餐12 - 13點、晚餐18 - 19點。此舉會幫助身體建立進食生物鐘,恢復正常的消化規(guī)律。
在食物選擇上,要注重營養(yǎng)均衡。多攝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,像雞肉、魚類、豆類、堅果和奶制品等。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前體物質,有助于提升血清素水平,改善情緒和食欲。同時,保證蔬菜和水果的充足攝入,它們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能增強身體免疫力,促進腸道蠕動,維持身體正常代謝。例如,橙子、香蕉、菠菜、西蘭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全谷物食品如燕麥、糙米、全麥面包等也不可或缺,其富含的復合碳水化合物能緩慢釋放能量,穩(wěn)定血糖,提供持久飽腹感,還能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能量。
在烹飪方式上,盡量采用清淡、易消化的方式,如蒸、煮、燉,避免油炸、油煎等高油脂、難消化的烹飪方法,減輕腸胃負擔。如果患者實在沒有胃口,不要強迫進食,可以嘗試少食多餐,將一日三餐的量分成5 - 6餐,每次進食量減少,但保證營養(yǎng)攝入總量不變。另外,鼓勵患者在溫馨、舒適的環(huán)境中用餐,避免在嘈雜、混亂或充滿壓力的環(huán)境下進食,家人的陪伴和鼓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進食意愿。
了解抑郁癥患者感覺不到餓的背后原因,給予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,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、恢復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這不僅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,更需要家人、朋友和社會的關愛與支持。